你不知道的泸定铁索桥(修改第三稿)
浏览量:345 回帖数:2
1楼
泸定是川西的一个山区县城。应该与地震的汶川都属于四川盆地的西“盆沿”上,就是□□高原塌入四川盆地的边沿上。有点像一个大木盆的边沿上。
大渡河就从县城的偏西的近旁通过。宽大约150米。河水湍急。人看了有眩晕的感觉。大渡河在这里是从更遥远的青海蜿蜒而来,途径康定向偏东南的大致方向汇入金沙江(长江重庆以东的江段)。
河的西岸是陡峭的高山,东岸就是县城泸定的小洼地。铁索桥是康熙平定清初大小金川起义后,为了方便联系汉藏地区而修建的,距今也有三、四百年了吧。
因为地域狭窄,铁索桥与泸定县城的街道直接相连,从泸定县城西望铁索桥,一座高大的牌楼,就像一条巨龙的头,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就像一条巨龙凌空盘悬在湍急的大渡河上。
大渡河上空大约30多米有13根铁链悬挂在河的两岸。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专门的电视片介绍这里的建桥地质。我仅从受力上看,这个桥的受力结构正好与东南的石拱桥设计思想相反,所以也同样绝对是一个工程的奇迹,因为巨大的重量不是压在河的岸上,而是拔拉着河的两岸。石拱桥的建筑是对河两岸可以无限施压,且无法实施大跨度架设,而铁索桥施工时是对两岸山体的砂岩实施拉牵就感觉有点悬悬的。
铁索桥的横断面链条的布置是∪字形,左右上下各两根,算是栏围索,下面水平布置九了根算是桥面索。施工的难度是如何在这个狭窄的空间搬运这些巨重的锁链过河,我可以说弄了很久的职业起重和安装,我还是无法想象古人是如何施工的。
在大渡河康定所在的东岸,喝了几口桥头的茶水,欣赏完壮观的铁索桥全景,就迫不及待地穿过桥头牌楼走上铁索桥。大约在桥的一半,有一个大胆的少女,调皮地在桥面上疯狂地摇荡起来,桥面上的所有老年游客都恐惧地俯下身子抓住缆索,大声地招呼她停止晃动。当我恐惧小心地走过桥来到西岸,才知道桥西就在7、80度巨大山体的坡脚之下。
沿着石山的陡坡,开凿出了几间房子的一个小院,好像是观音庙,据说红军当年长征中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和三发炮弹,就是从这个小院发射到了对岸桥头堡的。从这里向对岸的泸定县城望去仅隔一条大渡河,尽在咫尺,鸡犬之声相闻。枪械直射没有问题,要攻夺此桥,就看谁在这里拼命了。我想要是牵马过河,一定要蒙住马的双眼,否则马也会恐惧地发疯。
最关键的是将这些十二根铁索如何从江面坨过去,在这个狭窄的河面,再均匀一致地收紧一致(有点像敷设高压电线架设空中的电缆)!仅这一点就叫现在的很多高级建筑工程师抓瞎。
水平的9根铁索上横竖敷设有大量的木板。可以想象,要是点燃木板毁坏桥梁,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在当地,你就无法收集到大量的燃料!所以破坏必须是军队工兵才能完成的破坏勾当。
人走在桥上,其实是不太敢靠边抓着桥边的缆索走路的,由于桥的晃动,和铁索的间隔总有几十公分,加之低眼就可以从桥板和铁链的缝隙,看到桥下快速流过的滔滔江水,需要人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和防眩晕的平衡体质。
所以说,当年红军能成建制地通过泸定桥继续长征的确是太伟大了。我小时候(在文革期间)看过一个油画,画的是,有十几个红军勇士,勇夺泸定桥,令我记忆深刻。当我实地看过后,以我的观察看,那绝对是天兵天将的行为描绘,不相信有现实的可能。
当然我现在只能找到当年的攻守双方的军事态势的表述,当时泸定的守军不多,红军的一个团已经悄悄在下游渡过了大渡河,两岸的红军夹河并进同时向东岸的泸定县发动攻击。
两岸的进攻联系与协调,当时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夜里到了泸定县的门口,两岸同时向泸定县的西门进攻,突然的夜袭当然就叫西门守桥的敌军晕头转向无法招架,夺桥就成为了可能和现实的奇迹。而这里又地处偏远,所以奇袭是最可能成功的军事手段。
所以红军更像是突然袭击夺取的泸定桥,加之对岸的红军佯攻(河面宽度在射界以内)。因为,冲锋过桥的战士,身上要有的起码装备负重,应该有□□一支吧?手榴弹若干枚吧?恐怕携带不了什么了。要是冲锋只能使用一样,因为,战斗人员还要面对铁链的晃动和桥头堡的烈焰或射击。而红军进攻来的方向,应该是从西南岸向东北岸前进,西岸的场地又几乎无法展开攻击。而过桥的大量门板一旦烧毁就很难筹集。
结论只有一个,就是对岸几乎没有防守的兵力,也没有铁索桥上的燃烧和激烈战斗。有的只是大渡河两岸的并进突袭和整个战斗的突袭成功。但纵观这次惊险地战斗,还是凸显了红军在避难北上长征的过程中,战斗的意志、必胜的决心和部队的军心非常坚定。
有人用这次战斗和石达开的当年义军相比,我觉着还是无法比拟的。虽然都是军事□□的挫折,但是一个是穷途陌路的未来,一个是挣扎奋进奔赴光明。
希望有当年参加者的回忆证言遗存,能驳斥我的所见所想,我将不胜感激。Tiannong8506615@sina.com。
泸定是川西的一个山区县城。应该与地震的汶川都属于四川盆地的西“盆沿”上,就是□□高原塌入四川盆地的边沿上。有点像一个大木盆的边沿上。
大渡河就从县城的偏西的近旁通过。宽大约150米。河水湍急。人看了有眩晕的感觉。大渡河在这里是从更遥远的青海蜿蜒而来,途径康定向偏东南的大致方向汇入金沙江(长江重庆以东的江段)。
河的西岸是陡峭的高山,东岸就是县城泸定的小洼地。铁索桥是康熙平定清初大小金川起义后,为了方便联系汉藏地区而修建的,距今也有三、四百年了吧。
因为地域狭窄,铁索桥与泸定县城的街道直接相连,从泸定县城西望铁索桥,一座高大的牌楼,就像一条巨龙的头,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就像一条巨龙凌空盘悬在湍急的大渡河上。
大渡河上空大约30多米有13根铁链悬挂在河的两岸。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专门的电视片介绍这里的建桥地质。我仅从受力上看,这个桥的受力结构正好与东南的石拱桥设计思想相反,所以也同样绝对是一个工程的奇迹,因为巨大的重量不是压在河的岸上,而是拔拉着河的两岸。石拱桥的建筑是对河两岸可以无限施压,且无法实施大跨度架设,而铁索桥施工时是对两岸山体的砂岩实施拉牵就感觉有点悬悬的。
铁索桥的横断面链条的布置是∪字形,左右上下各两根,算是栏围索,下面水平布置九了根算是桥面索。施工的难度是如何在这个狭窄的空间搬运这些巨重的锁链过河,我可以说弄了很久的职业起重和安装,我还是无法想象古人是如何施工的。
在大渡河康定所在的东岸,喝了几口桥头的茶水,欣赏完壮观的铁索桥全景,就迫不及待地穿过桥头牌楼走上铁索桥。大约在桥的一半,有一个大胆的少女,调皮地在桥面上疯狂地摇荡起来,桥面上的所有老年游客都恐惧地俯下身子抓住缆索,大声地招呼她停止晃动。当我恐惧小心地走过桥来到西岸,才知道桥西就在7、80度巨大山体的坡脚之下。
沿着石山的陡坡,开凿出了几间房子的一个小院,好像是观音庙,据说红军当年长征中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和三发炮弹,就是从这个小院发射到了对岸桥头堡的。从这里向对岸的泸定县城望去仅隔一条大渡河,尽在咫尺,鸡犬之声相闻。枪械直射没有问题,要攻夺此桥,就看谁在这里拼命了。我想要是牵马过河,一定要蒙住马的双眼,否则马也会恐惧地发疯。
最关键的是将这些十二根铁索如何从江面坨过去,在这个狭窄的河面,再均匀一致地收紧一致(有点像敷设高压电线架设空中的电缆)!仅这一点就叫现在的很多高级建筑工程师抓瞎。
水平的9根铁索上横竖敷设有大量的木板。可以想象,要是点燃木板毁坏桥梁,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在当地,你就无法收集到大量的燃料!所以破坏必须是军队工兵才能完成的破坏勾当。
人走在桥上,其实是不太敢靠边抓着桥边的缆索走路的,由于桥的晃动,和铁索的间隔总有几十公分,加之低眼就可以从桥板和铁链的缝隙,看到桥下快速流过的滔滔江水,需要人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和防眩晕的平衡体质。
所以说,当年红军能成建制地通过泸定桥继续长征的确是太伟大了。我小时候(在文革期间)看过一个油画,画的是,有十几个红军勇士,勇夺泸定桥,令我记忆深刻。当我实地看过后,以我的观察看,那绝对是天兵天将的行为描绘,不相信有现实的可能。
当然我现在只能找到当年的攻守双方的军事态势的表述,当时泸定的守军不多,红军的一个团已经悄悄在下游渡过了大渡河,两岸的红军夹河并进同时向东岸的泸定县发动攻击。
两岸的进攻联系与协调,当时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夜里到了泸定县的门口,两岸同时向泸定县的西门进攻,突然的夜袭当然就叫西门守桥的敌军晕头转向无法招架,夺桥就成为了可能和现实的奇迹。而这里又地处偏远,所以奇袭是最可能成功的军事手段。
所以红军更像是突然袭击夺取的泸定桥,加之对岸的红军佯攻(河面宽度在射界以内)。因为,冲锋过桥的战士,身上要有的起码装备负重,应该有□□一支吧?手榴弹若干枚吧?恐怕携带不了什么了。要是冲锋只能使用一样,因为,战斗人员还要面对铁链的晃动和桥头堡的烈焰或射击。而红军进攻来的方向,应该是从西南岸向东北岸前进,西岸的场地又几乎无法展开攻击。而过桥的大量门板一旦烧毁就很难筹集。
结论只有一个,就是对岸几乎没有防守的兵力,也没有铁索桥上的燃烧和激烈战斗。有的只是大渡河两岸的并进突袭和整个战斗的突袭成功。但纵观这次惊险地战斗,还是凸显了红军在避难北上长征的过程中,战斗的意志、必胜的决心和部队的军心非常坚定。
有人用这次战斗和石达开的当年义军相比,我觉着还是无法比拟的。虽然都是军事□□的挫折,但是一个是穷途陌路的未来,一个是挣扎奋进奔赴光明。
希望有当年参加者的回忆证言遗存,能驳斥我的所见所想,我将不胜感激。Tiannong8506615@sina.com。
2017/7/1 10: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