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西北政法大学迎新咨询】『新闻传播学院』
浏览量:658 回帖数:4
1楼
第一部分:高考资讯
西北政法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精简版)
一、学校名称:
西北政法大学
二、校址:
本科都在长安(南)校区: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558号
三、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专业招生数:
见各省级招生办公布的招生计划。
四、外语语种要求:
英语类专业要求英语语种考生,其他专业语种不限。
五、男女生比例:
公安类专业女生录取比例不超过15%,其他各专业男女不限。
六、身体健康状况要求:
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执行。其中公安类专业按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法部法规教育司〔2003〕16号文件执行。
七、录取规则:
1、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
2、投档比例:
投档比例控制在110%以内;实施平行志愿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根据实时模拟投档确定投档比例。
3、专业安排方法:
(1)按照“志愿清”的原则录取。
(2)对于投档分数线以上,分数不能满足专业志愿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不满额的专业由其它已投档考生从高分到低分递补。
重点:艺术类专业录取规则:在统考专业课和文化课均合格的基础上,首先按高考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文化课成绩相同时按专业课成绩由高到低依次录取。
八、预留计划:
用于解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考我校上线生源不平衡问题。
九、学费标准:
执行陕西省物价局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艺术类本科学费11000元/年,公安类专业、外语类专业学费4500元/年,法学专业学费届时以物价部门核定为准,其他本科专业学费3500元/年。
十、联系方式:
长安校区: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558号
邮编:710122
电话:029-88182275(最官方最权威的回复)
传真:029-88182277
学校官网:http://www.nwupl.edu.cn
邮箱:E-mail:xfdzjc@126.com
十一、往年录取分数线:
西北政法大学2015年各省录取分数线
http://www.gxeduw.com/news/2016/140015.html
西北政法大学2014年各省录取分数线http://zsjy.nwupl.cn/2014bkzn/wnlqfsx/2014/12/03/3510.html
西北政法大学2013年各省录取分数线http://zsjy.nwupl.cn/2014bkzn/wnlqfsx/2013/12/12/3471.html
重点:
由于艺术类专业分数线在学校官网及其它教育类资讯网站从未发布过,所以新生们请在本贴中直接咨询或加入新传官方QQ群与学姐学长或是同学们交流咨询
新闻传播学院网站首页
http://xwcb.nwupl.cn/
更多有关资讯请各位新生们查询所在地招生办印发的相关资料,也可参考“阳光高考”“新浪教育”等第三方网站
阳光高考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
http://gaokao.chsi.com.cn/
第一部分:高考资讯
西北政法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精简版)
一、学校名称:
西北政法大学
二、校址:
本科都在长安(南)校区: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558号
三、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专业招生数:
见各省级招生办公布的招生计划。
四、外语语种要求:
英语类专业要求英语语种考生,其他专业语种不限。
五、男女生比例:
公安类专业女生录取比例不超过15%,其他各专业男女不限。
六、身体健康状况要求:
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执行。其中公安类专业按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法部法规教育司〔2003〕16号文件执行。
七、录取规则:
1、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
2、投档比例:
投档比例控制在110%以内;实施平行志愿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根据实时模拟投档确定投档比例。
3、专业安排方法:
(1)按照“志愿清”的原则录取。
(2)对于投档分数线以上,分数不能满足专业志愿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不满额的专业由其它已投档考生从高分到低分递补。
重点:艺术类专业录取规则:在统考专业课和文化课均合格的基础上,首先按高考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文化课成绩相同时按专业课成绩由高到低依次录取。
八、预留计划:
用于解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考我校上线生源不平衡问题。
九、学费标准:
执行陕西省物价局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艺术类本科学费11000元/年,公安类专业、外语类专业学费4500元/年,法学专业学费届时以物价部门核定为准,其他本科专业学费3500元/年。
十、联系方式:
长安校区: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558号
邮编:710122
电话:029-88182275(最官方最权威的回复)
传真:029-88182277
学校官网:http://www.nwupl.edu.cn
邮箱:E-mail:xfdzjc@126.com
十一、往年录取分数线:
西北政法大学2015年各省录取分数线
http://www.gxeduw.com/news/2016/140015.html
西北政法大学2014年各省录取分数线http://zsjy.nwupl.cn/2014bkzn/wnlqfsx/2014/12/03/3510.html
西北政法大学2013年各省录取分数线http://zsjy.nwupl.cn/2014bkzn/wnlqfsx/2013/12/12/3471.html
重点:
由于艺术类专业分数线在学校官网及其它教育类资讯网站从未发布过,所以新生们请在本贴中直接咨询或加入新传官方QQ群与学姐学长或是同学们交流咨询
新闻传播学院网站首页
http://xwcb.nwupl.cn/
更多有关资讯请各位新生们查询所在地招生办印发的相关资料,也可参考“阳光高考”“新浪教育”等第三方网站
阳光高考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
http://gaokao.chsi.com.cn/
2017/11/9 19:10:56
2楼
第二部分:学院概况
一、历史沿革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西北地区创办最早的新闻学专业。1999年在法制新闻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法制新闻系,2003年更名为新闻传播学院。
学院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传媒英才为己任,自1999年建系以来,经过近20年的励精图治,已发展为西北地区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现为中华全国法制新闻法制新闻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陕西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会长单位、陕西省法学会传媒法治研究会会长单位、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记协)三所高校理事单位之一、陕西省内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的四所院校之一。
二、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学院下设新闻学(法制新闻)、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新设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和戏剧影视文学六个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新闻与传播硕士(MJC)授予权,有西北地区唯一的法制新闻与传媒法硕士点,也是全国三大法制新闻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学院秉承创办人何微先生“新闻有学,贴近前沿”的思想,因时而变,因事而施,尤为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01年起,学院全面推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教育部教学专家“亮点很多,令人振奋”的好评。在此基础上,学院进一步立足优势,整合资源,探索与人民网、新华社、法制日报、法制晚报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等实务部门的战略合作新模式,建立了“跨媒体协同创作实践基地”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传媒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学院除了为研究生配置学术导师、新闻实践导师之外,还通过跨院培养的方式为学生配备一位法律导师,并建立校外导师信息库以作为对教学工作的有益补充。
三、教学研究
学院通过对外吸引人才、延聘名教,对内读博、访学、媒体挂职等多种方式,改善师资结构,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并熟悉传媒生产流程的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95%以上,教师中有多人担任国家级学会的副会长、常务理事及省级学会的正、副会长、常务理事。学院下设法制新闻研究所、传媒法研究所、传播心理与应用研究所、戏剧影视艺术研究所、大数据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文化艺术交流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及《法制新闻研究》学术集刊等研究平台。
学院将法制新闻与传媒法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围绕新闻传播学与法学的结合部构筑学科核心研究领域并不断向外延伸和拓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4年,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媒体新闻侵权研究”,成为西北地区新闻传播学科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同时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在西北地区、陕西省和司法部原属五所政法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中三个“零”的突破。
四、创新改革
学院投身于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大潮中,勇于开拓创新,掌握新技术,关注新兴业态。自2015年10月以来,我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尝试:论证多学科建设,引进具有双重专业经验的教职人员;开放实验室,成立校级卓越传媒人才基地,提供创作与实习基地;引进电影院线,打造文化产品,运营多种传播平台等等。这些举措密切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也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项目意识,使整个学院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局面。
目前,学院已依托现代传播实验中心的广播电视实验室、电子采编实验室和新闻摄影实验室等个实验室成立了“卓越传媒人才培养基地”、“跨媒体协同创作实践基地”、“3D与新媒体影视创作基地”和“大学生文化创意基地”,为学生提供全媒体实践平台。通过实践服务活动,实现了促进学生成长、服务基层发展的双向受益。
现代传播实验中心 :
1959年,西北政法大学率先在西部创立新闻学专业。次年,组建新闻实验室。1999年,法制新闻系(2003年更名为新闻传播学院)复办后,实验室建设快速发展,得到了财政部中省共建项目经费的大力支持,2005年成立现代传播实验中心,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10月,从雁塔校区整体迁至长安校区现址。
实验中心拥有各类仪器设备总价值近千万元,建筑面积为1245平方米。中心由“新闻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电子采编实验室”3个实验室组成,有专职和兼职实验人员1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实验员4人。2015年,学院依托现代传播实验中心成立了“跨媒体协同创作实践基地”、“威尔帝”3D与新媒体影视创作基地。
现代传播实验中心秉承教育与传媒实践相结合,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精的优秀专业人才的理念,着力打造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实训平台。
第二部分:学院概况
一、历史沿革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西北地区创办最早的新闻学专业。1999年在法制新闻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法制新闻系,2003年更名为新闻传播学院。
学院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传媒英才为己任,自1999年建系以来,经过近20年的励精图治,已发展为西北地区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现为中华全国法制新闻法制新闻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陕西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会长单位、陕西省法学会传媒法治研究会会长单位、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记协)三所高校理事单位之一、陕西省内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的四所院校之一。
二、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学院下设新闻学(法制新闻)、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新设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和戏剧影视文学六个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新闻与传播硕士(MJC)授予权,有西北地区唯一的法制新闻与传媒法硕士点,也是全国三大法制新闻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学院秉承创办人何微先生“新闻有学,贴近前沿”的思想,因时而变,因事而施,尤为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01年起,学院全面推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教育部教学专家“亮点很多,令人振奋”的好评。在此基础上,学院进一步立足优势,整合资源,探索与人民网、新华社、法制日报、法制晚报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等实务部门的战略合作新模式,建立了“跨媒体协同创作实践基地”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传媒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学院除了为研究生配置学术导师、新闻实践导师之外,还通过跨院培养的方式为学生配备一位法律导师,并建立校外导师信息库以作为对教学工作的有益补充。
三、教学研究
学院通过对外吸引人才、延聘名教,对内读博、访学、媒体挂职等多种方式,改善师资结构,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并熟悉传媒生产流程的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95%以上,教师中有多人担任国家级学会的副会长、常务理事及省级学会的正、副会长、常务理事。学院下设法制新闻研究所、传媒法研究所、传播心理与应用研究所、戏剧影视艺术研究所、大数据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文化艺术交流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及《法制新闻研究》学术集刊等研究平台。
学院将法制新闻与传媒法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围绕新闻传播学与法学的结合部构筑学科核心研究领域并不断向外延伸和拓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4年,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媒体新闻侵权研究”,成为西北地区新闻传播学科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同时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在西北地区、陕西省和司法部原属五所政法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中三个“零”的突破。
四、创新改革
学院投身于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大潮中,勇于开拓创新,掌握新技术,关注新兴业态。自2015年10月以来,我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尝试:论证多学科建设,引进具有双重专业经验的教职人员;开放实验室,成立校级卓越传媒人才基地,提供创作与实习基地;引进电影院线,打造文化产品,运营多种传播平台等等。这些举措密切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也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项目意识,使整个学院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局面。
目前,学院已依托现代传播实验中心的广播电视实验室、电子采编实验室和新闻摄影实验室等个实验室成立了“卓越传媒人才培养基地”、“跨媒体协同创作实践基地”、“3D与新媒体影视创作基地”和“大学生文化创意基地”,为学生提供全媒体实践平台。通过实践服务活动,实现了促进学生成长、服务基层发展的双向受益。
现代传播实验中心 :
1959年,西北政法大学率先在西部创立新闻学专业。次年,组建新闻实验室。1999年,法制新闻系(2003年更名为新闻传播学院)复办后,实验室建设快速发展,得到了财政部中省共建项目经费的大力支持,2005年成立现代传播实验中心,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10月,从雁塔校区整体迁至长安校区现址。
实验中心拥有各类仪器设备总价值近千万元,建筑面积为1245平方米。中心由“新闻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电子采编实验室”3个实验室组成,有专职和兼职实验人员1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实验员4人。2015年,学院依托现代传播实验中心成立了“跨媒体协同创作实践基地”、“威尔帝”3D与新媒体影视创作基地。
现代传播实验中心秉承教育与传媒实践相结合,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精的优秀专业人才的理念,着力打造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实训平台。
2017/11/9 21:41:04